2025年咖啡和茶饮的对比研究:饮茶or喝咖啡?(附下载)

一:连锁咖啡 VS 茶饮,需求本源、市场成熟度、行业竞争格局等均有所不同

1.1 需求本源不同:咖啡消费是主动的咖啡因摄入,茶饮消费更多是饮料获取与糖分摄入

咖啡消费动因主要是咖啡因摄入。咖啡更多满足功能性诉求,是一种主动的咖啡因摄入, 据 CBNData 数据,放松舒缓、提神醒脑等功能性诉求成为主要消费动因;社交需求也是消 费原因,但是位居功能性之后。 茶饮消费是一种主动的饮料与糖分摄入。据后浪研究所数据,糖分摄入、社交需求及口味 尝新诉求更多是茶饮的消费动因,因此我们认为,茶饮消费更多是一种饮料及糖分需求, 更多满足休闲需求,消费的随机性更强。

消费动因决定消费场景,因此咖啡消费场景更多是办公室,而茶饮消费场景更加聚焦于休 闲。结合上文咖啡消费动因分析,消费者需要借助咖啡因帮助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减轻 困倦、缓解压力以维持大脑及身体的正常工作状态,因此办公室为咖啡消费的第一大场景。 而结合上文茶饮消费动因分析,奶茶消费休闲属性更为突出,消费场景也多聚焦于聚会、 逛街、下午茶等休闲放松场合。

1.2 市场需求成熟度不同:咖啡消费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茶饮消费市场更为成熟

咖啡消费仍然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咖啡在 80-90 年代进入中国,并以速溶咖啡的形式完成 了对品类认知的普及,但因口味偏苦涩,大众接受度不高,仍主要被当做提神醒脑的功能 性饮品。后来,星巴克 1999 年进入中国大陆,将咖啡消费上升为一种综合体验,但因较 高的价格带且主要针对商务及社交的“第三空间”,因此咖啡市场教育相对缓慢。瑞幸 2017年成立,主打“平价小店自提”模式,并于 2021 年 4 月推出「生椰拿铁」这一“饮料化” 原点产品,此后瑞幸通过“口味普适性+价格大众化”还原现磨咖啡大众消费品本质,通 过快速扩店教育现磨咖啡市场。 咖啡市场的需求端:城镇化率提升,人口代际变化造成消费偏好的结构性改变;而在供给 端:产品结构丰富化,通过供给进一步与需求形成共振。过往只有速溶咖啡及星巴克,供 给端咖啡价格带可选有限;但是目前供给端出现速溶、挂耳/精品速溶咖啡、小店大众现 磨咖啡、大店综合模式咖啡、精品现磨咖啡等不同价格带产品。供需端共振使得咖啡潜在 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咖啡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大量独立现磨咖啡品牌仍主要聚焦在 十几元价格带区间及以上,主要系低价格带咖啡在不成熟的市场中难以通过高杯量实现门 店经营杠杆,十元以下价格带现磨品牌及门店数量较少。

茶饮市场相对更为成熟。现制茶饮(早期主要是奶茶)发源于 90 年代中国台湾,2000 年 左右便进入中国大陆,早期“牛奶+糖分”为主的配料,使得口味接受度高。21 世纪初, 调制奶茶以学校附近门店,路边摊贩等形式开始出现,凭借较低的价格快速渗透学生和年 轻人群体,也迅速向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发展。此后“香飘飘”、“优乐美”等冲剂奶茶等广 告进一步强化消费者认知,早期的奶茶消费迸发基本完成了品类教育。2016 年以来以“喜 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更多是对原有奶茶的原料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对甜品和鲜榨果汁的替代,并在外卖行业高速发展及社交传播媒介的改变下带动奶茶行业 实现二次增长。 我们认为,目前茶饮消费者的品类教育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供给端高、中、低端价格带均 存在一定规模体量的品牌。茶饮在饮料摄入&社交需求的带动下,中端价格带有着广泛的 受众,目前高端价格带品牌逐步下移,10-20 元价格带市场需求最广泛,据灼识咨询数据, 2023 年中端价格带茶饮占据整个茶饮市场份额的 46.2%。十元以下的市场一方面有着广泛 的人群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瓶装饮料的替代,因此也出现了蜜雪冰城国内 3.91 万家(截至 2025 年 3 月 24 日)以上的门店规模。

茶饮市场相对更为成熟,连锁化率提升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茶饮行业 2016 年以后先 经历门店数量增长,2020 年以后更多是连锁化率提升的逻辑。1)数量增长:据美团数据 口径:茶饮门店 18Q3 达 41 万家,16Q3-18Q3 门店数量 CAGR 达 47%,2019 年之前其实更 多是行业开店带动的市场增长。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23 年 8 月 31 日新茶饮门店总数 约 51.5 万家,据灼识咨询截至 2023 年末现制茶饮门店 46.4 万家,尽管各方的数据口径 可能存在差异,但是体量在 40-50 万家。2)连锁化率提升:2020 年以后茶饮更多是连锁 化率提升的逻辑,据美团数据 2022 年连锁化率达到了 55.3%,据灼识咨询茶饮 2023 年连 锁化率达 56%(而现磨咖啡同期为 30%)。

目前,现磨咖啡市场规模低于茶饮。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 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达 1721 亿元,接近现制茶饮 2021 年规模水平,“饮料化”咖啡加速了现磨咖啡市场教育,现 磨咖啡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1.3 行业竞争格局差异:目前现磨咖啡行业集中度较茶饮更高

咖啡市场 Top2 优势突出,中端价格带茶饮品牌竞争更为激烈。1)咖啡:星巴克 1999 年 进入中国,在 20 余年的中国咖啡市场教育中积累了深厚的品牌势能,据灼识咨询数据, 2023 年星巴克中国终端零售额口径市占率达到 16.5%,位列行业第二,是“大店综合”模 式下的龙头。瑞幸以“口味普适性+价格大众化”还原现磨咖啡大众饮品本质,加速教育 中国咖啡市场,叠加公司较强的“渠道-营销-运营-供应链”能力,2023 年处于国内现磨 咖啡行业市占率第一,零售额口径市占率达 21.8%。2)茶饮:蜜雪冰城领衔大众价格带现 制茶饮,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 年蜜雪零售额口径市占率为 20.2%。在需求成熟的茶饮市 场中,中端价格带茶饮品牌起步期相近且抓住相同的行业发展窗口期,因此各品牌之间市 占率差距相对有限,叠加过往高价格带茶饮(喜茶、奈雪的茶)加大活动力度并下移价格 带,中端价格带茶饮品牌竞争更为激烈。

1.4 消费结构及频次不同:茶饮及咖啡消费频次有望形成 V 字型结构

茶饮消费“尝鲜”及随机属性更强,用户对单一品类粘性弱;咖啡具有饮用时间越久,消 费频次越高的特征,品类偏好也逐步向美式/拿铁等基础 SKU 倾斜。据艾瑞咨询数据,2023 年 49.4%消费者考虑因健康减少新茶饮消费;且茶饮饮料化摄入的本质下使得“尝鲜”属 性更强,24.1%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创新不够而减少茶饮消费,因此我们认为,消费者对 某一茶饮品类/品牌粘性较弱,用户偏好更容易形成漂移。而根据德勤数据,咖啡具有饮 用时间越久,消费频次越高的特征,伴随消费者对咖啡口味接受度提升,品类偏好也逐步 向美式/拿铁/浓缩等基础 SKU 倾斜。

消费者对于现制饮品有望形成“V 字”型消费结构。我们认为,相比于额外饮料及糖分摄 入的茶饮,“功能性”诉求下的咖啡高频刚需消费场景更易形成消费粘性;近两年咖啡行 业的兴起及新茶饮高速增长决定了两类饮品消费群体年龄结构均以 90 后、00 后为主,但 我们认为,随着年轻群体逐步从“校园”到“职场”及年龄增长,出于健康等因素,茶饮 消费频次“斜率”向下,而喝咖啡逐步会成为一种办公提神的习惯及生活方式,消费频次 逐步增加,二者消费频次随年龄趋势而形成典型“V 字型”。因此,目前茶饮品牌也纷纷推 出“减糖健康化”产品,希望顺应消费趋势并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1.5 门店爬坡模型差异

咖啡消费需求需要培育,我们认为单店的门店爬坡斜率更为平缓;而茶饮需求成熟,有好 产品的门店能形成快速爬坡。1)茶饮:我们认为,茶饮本质是对糖分“快乐”的获取, 消费习惯不需要培养,有好产品的品牌及门店能够快速上量并形成赚钱效应;但用户转换 成本低且粘性差,因此品牌需要持续推新吸引用户,维持门店的经营效率。2)咖啡:我 们认为,咖啡是“功能”舶来品,市场仍处于教育阶段,尽管单店层面需求难以像成熟的 茶饮一样迅速达到峰值,但成熟后能够形成稳定的需求和复购;但考虑到目前仍处于咖啡 市场的教育期,品牌仍需持续推新吸引用户,以培育其咖啡消费习惯。

1.6 咖啡茶饮品类相互渗透的可能性:相互渗透率有所提升,但更多作为补充且有边界

目前主要咖啡/茶饮品牌的品类渗透更多为 SKU 补充。伴随咖啡门店逐步下沉&现制茶饮增 长放缓,现制饮品品牌为满足更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咖啡/茶饮品牌会逐步推出的茶饮/咖 啡 SKU 来补充已有品类,且这一相互渗透率有所提升(2025 年 1 月较 2024 年 1 月),但 各品牌渗透 SKU 占总产品的比例整体不高。

我们认为,咖啡茶饮相互渗透取代难度高,但可搭售:1)消费者形成的品牌定位、印象 及消费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交叉销售意愿有限。2)咖啡与茶饮门店覆盖客群及选址存 在差异性:消费动机、场景不同决定了目前多数现磨咖啡店选址在“办公场所”周边,满 足功能性需求;而现制茶饮更多满足情感性及休闲型需求,选址则更多覆盖“购物场所” 和“住宅”;品类差异下已有布局点位难以有效覆盖对方主要消费人群。3)运营端:供应 链要求、产品研发、及品类认知等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茶饮与咖啡消费高峰期存在错位, 因此部分茶饮门店会增加咖啡机设备,提供基础 SKU 进行搭售,而咖啡门店愈发下沉也为 用户提供更多茶饮选择,我们认为搭售的协同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仍取决于周边人群咖啡消 费成熟度以及门店覆盖场景性,尽管近年相互渗透率有所提升,但更多作为补充且有边界。

二、茶饮品牌的对比分析:加盟模式为主,各茶饮品牌定位、打法有所差异

2.1 主流茶饮品牌基本均放开加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