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仁爱礁赖了九千多天的菲律宾“坐滩”锈迹斑斑,从最新的现场图来看,这艘船船体破了大洞,船员基本都放弃了船舱的空间改换到甲板生活。即便如此,菲律宾依旧没有任何想要拖走的意思。
或许这艘船早就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运航能力,碍于目前菲方在南海的动作和风向,这艘船被和平拖走的可能基本为0。
这艘船真的没可能被拖走了吗?
如今菲律宾很有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潜力,面对菲方在南海的不断挑衅,解放军大校一句话杀人诛心直戳菲律宾痛处,听懂的菲方集体失语不敢吭声。
中方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菲律宾如此敏感?为什么菲律宾宁肯让士兵在船上啃鱼干,也要死磕到底?
一句话让菲方坐立难安
菲律宾敢这么横,背后少不了美国撑腰。马德雷山号是美国送的,菲美还签了安全协议,扬言,谁敢动这船,美军就出手。
不过从美国过去多年来的表现看,他们并不打算因为这一艘船和中国拼命,反倒是菲律宾自己,一个劲的在南海掀起风浪。
最近一段时间,马科斯政府更是变本加厉的在南海布局,在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即将访问菲前再次出动船只前往黄岩岛进行挑衅。
3月27日的国防部记者会上,恰好点到了美菲的问题,对于对方各种动作,发言人吴谦大校表态称,美菲军事合作不得损害别国利益不得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对这句话的解读那就太有得说了,美菲军事合作动静在南海几乎成了日常,闯岛、运维等活动更是三天一小次,五天一大次。如果美菲的合作破坏了南海的和平稳定,那么中方不会坐视不理。这既是要求也是警告。
为什么说菲律宾像“第二个乌克兰”,大概是因为,他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同样的挑衅大国,同样的拿军事捞取政治筹码。
但不同的是,菲律宾可没有像乌克兰一样有那么多国家的支持。这是现实,一旦南海发生冲突,欧洲不会倾尽全力,日本和韩国更不会伸长手臂去帮扶,美国虽然表面上支持菲律宾,可在战略布局上,美国从未真正想过在南海开打,只是想通过菲律宾去分散中方的精力。
吴谦大校的这句话,也是在提醒菲律宾,太沉醉在美国的梦里,会失去分辨现实的能力。
菲媒听懂了,对美防长的到来有不少担忧的舆论,不过最后的结果恐怕大差不差,马科斯这么多年来都是同样的选择,难道就因为这一句话而改变吗?
事实上,不说别的岛,就拿南海仁爱礁上的“坐滩”来讲,就已经让菲律宾有了更进一步的底气。
这艘船在这里搁置了数十年,早就已经锈迹斑斑。
时间站在中国这边
当年搁浅时,美国装聋作哑,2023年冲突升级,美军航母倒是来了,可只在南海转圈圈,连仁爱礁50海里都不敢靠近。
当时还有不少网友嘲讽,美国的“撑腰”,就是过个样子。
中国在南海填出美济礁、永暑礁等人工造岛项目完美落地,机场、港口、导弹一应俱全。反观菲律宾,守着艘随时会散架的破船,士兵啃鱼干喝雨水,连上厕所都得怕被海浪卷走。这差距瞬间就显现出来了。
这艘船已经太老了,追溯起来能到上世纪中叶。
1944年,美国造船厂推出一艘542级坦克登陆舰,取名“哈尼特县号”。冲绳战役扛过炮弹,越南战争运过坦克。76年,美国海军一瞅这船有32岁“高龄”,干脆大手一挥送菲律宾。
于是这艘船被刷了层漆,改名“马德雷山号”,成了菲律宾海军的门面。说是军舰,其实连菲律宾自家水兵都嫌弃。谁也没想到,这堆废铁会在23年后干票大的。
1999年5月,马德雷山号突然在南海出现了“机械故障”,“恰好”瘫在了仁爱礁的礁盘上。
菲方一边叫喊着船坏了走不了,却转身就把几个海军陆战队员塞进船舱,还插上国旗。
结果这一拖,9000多天过去了。
刚搁浅那会儿,马德雷山号还能勉强算条船。可南海的盐碱海风不到五年就将船舷腐蚀出密密麻麻的窟窿,海浪一扑,海水哗啦啦往舱里灌。甲板上的雷达早没了影儿,士兵睡觉的“宿舍”是用木板和铝皮搭的窝棚,白天靠太阳能板发电,晚上抓鱼加餐,堪比荒岛求生。
后来中国海警的无人机拍到,菲方偷偷摸摸往船上运水泥和钢筋,试图把船底和礁盘浇筑成一体!有专家分析推测,现在这船跟礁盘焊死了,强行拖拽很大概率会散架。
仁爱礁是个低潮高地,涨潮时水深才几米,大型拖船根本进不来。退潮时礁盘直接露头,船底早被珊瑚裹成了混凝土块。
由于船体的腐蚀,多年来这里的环境早就被污染透了,成片的珊瑚和海底微生物死亡,根据去年中方的自然研究数据,如果继续任由“坐滩”腐蚀,这里的生态链将不可逆的断裂。
这样一片美丽的岛礁,如今成了菲方船员的排污场所,由于无法处理垃圾,基本上所有的污水和废弃物都被扔到了海里,久而久之,环境变差成了必然结果。
如今这艘“赖皮船”已是强弩之末。船底水泥块被海水泡得开裂,甲板锈穿了七八个洞,驻守士兵靠空投罐头续命,连淡水箱都被中国海警盯得死死的。撤?菲方丢不起这脸;不撤?船体不加固撑不了多少年,更别说还在上面生活从未回过家的士兵了,他们的家人能熬几时,自己又能在船上撑多久呢。
即使菲律宾不拖走,这艘船基本已经无法再起航回到港口,中国压根不用动手,指不定什么时候一场台风刮来,船体自己就散架了。
中国已经等了九千多天,不差这最后的一段时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