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捋面——安阳餐饮界的“胖东来”

大象新闻记者 孙喜增

冬日里,走进安阳永超捋面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安阳老街。店内,热气腾腾的面条在锅中翻滚,顾客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来一碗素捋面!”一位顾客喊道。

“好嘞,马上就来!”

和面、揉、醒、擀、切、捋面、下锅……经过多道工序,面团在厨师王永法的手里如行云流水般变成了宽窄相同的面条。面不仅薄而劲道,劲道中透着绵、软,而且夹起来易入口,这就是安阳捋面的一大特色。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阳捋面历史悠久,民间盛行,是安阳地道的传统美食。作为一门民间传统技艺,烦琐又有难度的捋面制作技艺逐渐失传,目前,只有极少数人完整地传承了捋面的制作技艺,王永法是其中之一。

“安阳捋面从小麦加工到和面、饧面、捋面、制卤,都有一定的秘诀,其中最难的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把控。”作为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安阳捋面的非遗传承人,王永法始终用对一碗面的执着,坚持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化、标准。

王永法总是说:“面的质量,就是我的脸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为了能让顾客吃上一碗绿色健康的捋面,从食材的源头上开始抓。他经过挑选谈判,与河南省立黍种业科技公司合作,专门定制豫北高筋小麦种,采用石磨加工磨面,确保小麦胚芽不流失。这样做出的面条营养丰富,面软筋道,质地细腻,易于消化,避免涨胃。

在其它配菜上,面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食材筛选标准,确保新鲜、安全、优质;烹饪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流程,保证菜品口味稳定,定期研发新菜品,满足顾客多元需求。

色泽诱人、香气四溢、质地软糯且味道鲜美,这些都是顾客形容安阳捋面最恰当的词汇。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厨师对于原材料选择与处理上的精益求精。

在王永法的精心呵护下,2015年安阳捋面被确定为安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9月跻身省老字号产品行列,2018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又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如今,安阳捋面这道佳肴以其特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广泛赞誉,逐渐成为安阳传统美食的一张名片,被市民亲切的誉为安阳餐饮界的“胖东来”。

说起许昌胖东来及其创始人于东来,王永法毫不掩饰自己喜爱和赞赏。近年来,他经常一个人到许昌的各个胖东来店铺去体验、去感受、去学习,然后把经营理念用到自己的面馆上。

为了能给食客带来更好的体验,王永法要求员工要热情、专业、周到,主动了解顾客需求并及时响应;面馆内更是设置了舒适的就餐环境,注重细节,及时为顾客提供一些贴心的增值服务。从经营理念上,他秉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不搞虚假促销,保证菜品分量足;更是将顾客的反馈视为面馆提升改进的重要依据,快速调整优化。

如今,安阳捋面不仅代表了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还体现了中华料理悠久的历史背景。这道佳肴以其特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了给予员工更好的归属感,王永法除了给予员工较好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还将面馆每月净利润的60%用于员工补贴、福利。经常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培训,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

多年来,王永法在严格要求自己做“放心面”,做“良心面”的同时,不忘投身公益事业。

支持教育、资助困难学生、改善孤寡老人生活、爱心护学……他长期资助15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高中、大学学业。他抱有家国情怀,洪灾时积极向灾区捐款。疫情时,他门店停业,每天免费为防疫一线人员送饺子。十多年间,王永法向社会公益事业及困难群体捐款50余万元。

如今,在王永法手中,捋面这份传承不仅仅是生计,更是一份文化的延续。他开始尝试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菜品,每一款都是对传统味道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的拥抱。

“近年来,安阳捋面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我希望在我手中让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像我们手中的面条一样,绵长而有韧性,充满了无限的可能。”王永法说。

编审:孙喜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