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黑暗料理”,你吃过哪个?

提起英国料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黑暗”。鳗鱼冻、马麦酱、黑布丁、萨塞克斯池塘布丁……不论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与美味相去甚远,有些甚至离“能吃”二字都有些距离。但在被称为餐饮界风向标的米其林餐厅评选中,2024年,英国和爱尔兰以206家米其林餐厅位列全球第7。如此看来,英国人好像也颇懂吃,那为什么英国料理的“黑暗”名声如此远播?

马麦酱是使用酿造啤酒最后沉淀堆积的酵母制作的酱料,呈酸酱油膏口感。

煮制的萨塞克斯池塘布丁的板油酥皮里填满红糖、黄油或奶油,再塞入一整颗带皮柠檬。

事实上,英国菜也曾有过一段光辉岁月。作为四面环海的高纬度岛国,理论上应该物资匮乏,但一条由大西洋西风带来的暖流救了整个国家。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的大面积国土全年温和湿润。又因地势低缓的丘陵、平原和沼泽纵横交错,适宜种植谷物,物产相对富饶,渔业和畜牧业也相对发达。

在交通不发达的中世纪,基本靠自给自足的英国本土,老百姓逢年过节也能吃上肉。我们熟知的安格斯牛就是原产于苏格兰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区,作为世界上最优质的肉牛品种之一,以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而闻名。不过彼时英式料理流行的烹调方式并不是煎,而以炖煮为主,不论是豆类、蔬菜,还是肉类。长时间的炖煮虽让食物软烂入味,但外观也受到了损失。而接下来一场以西欧为核心、世界范围内的变革,极大丰富了英国人的餐桌。

百果派是历史悠久的英格兰圣诞必吃甜点,最初内馅有碎肉,所以名字中有Mince(肉馅)。内馅现已没有肉,由果干、香料和板油混合而成,很多人接受不了它独特的酸甜香料味。

全世界食材的集散地与灭人欲的食谱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在欧洲兴起。思想的解放带来航海技术的大跨步发展,人类狂喜地奔向大海,向往未知彼岸和珍稀物产,整个西欧沉浸在发现新大陆的狂欢中。

1588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下的英国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逐渐崛起为海洋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大兴种植园基地,同时不断和其他国家打通贸易,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全球海上贸易网,源源不断将各类物资运回本土。

大海给英国的老百姓带来了妙不可言的丰富物产,纽芬兰的鳕鱼、西印度的蔗糖、南美的番茄和土豆、东非的玉米、印度的香料、中国的茶叶,等等。蔗糖制作的甜食令人沉迷,成为抢手货,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吃甜食吃到满嘴蛀牙。由于易种植、高成活率,英式传统菜肴中纷纷加入土豆,为英国国菜炸鱼薯条的形成打下基础。这时的英式料理以罗马人和诺曼人的饮食习俗为基础,融合意餐和法餐的精髓,烤、烩、煎、炸、炖等多样的料理方式,又加入来自全球各地的香料辅佐,对比同时代其他国家的饮食情况,英国菜绝对不输。但是一股逐渐壮大的力量让一部分英国老百姓放弃了好好吃饭,那就是清教。

仰望星空派来自康沃尔,沙丁鱼头必须露出饼皮。

鳗鱼冻是起源于18世纪、伦敦东区流行的食物,当时泰晤士河里有许多鳗鱼。鳗鱼冻是将鳗鱼切成段,在醋水中煮沸,佐以香料熬制成鱼汤,由于鳗鱼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鱼汤冷却后会凝固成鱼冻。

鳗鱼冻是黑暗料理的王者,口感咸腥,有人称其味道仿佛鼻涕。鳗鱼冻常与派和土豆泥搭配,被称为“伦敦东区经典”,后者也常入黑暗料理榜单,其上淋的欧芹酱口感也很独特。

16世纪上半叶,国王亨利八世因与罗马教皇在权力和政策上的分歧而决裂,进而发起宗教改革。到16世纪60年代,一部分英国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希望清洗英格兰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元素,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清教徒。清教不仅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甚至一度掌握国会领导权。虽然最终被挤出国会,但在一来二去的政治斗争中,让清教在16~17世纪极为盛行,而教义所提倡的节俭、反对纵欲的生活方式也被广泛执行,其中就包含限制吃饭——少调味、吃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菜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但它到底为何会沦落到被编成段子广为群嘲的地步呢?

哈吉斯是苏格兰“区菜”,将羊心等羊内脏碎与洋葱碎、燕麦和香料装入肠衣或羊肚中煮制而成,膻味很大。

速度与速食

蒸汽时代的来临,促使生产力高速发展。为了让工厂夜以继日地运转,不断创造财富,工人们通常全年无休,每天持续工作14~16个小时,中间只有大概30分钟吃饭时间。曾经以家庭和厨房为主的女性也纷纷走出厨房,步入工厂。在每天被工作填满、除了睡觉几乎没有喘息时间的日子里,又怎会去琢磨如何吃得更好?于是,那些筹备复杂、耗时耗力的家庭料理逐渐被冷落,一种新型食品——罐头站上了浪尖。

罐头最早被当作法国军粮研发问世,却让英国人看到商机。1812年,造纸机的发明者布莱恩·唐金和英国工程师约翰·霍尔开设了世界第一家罐头工厂。但彼时的罐装工艺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主要供应对象是军队。19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机器制造小型钢罐成为可能,开盖即食的便捷正符合英国工人的刚需,受到巨大追捧。

英式腌洋葱被英国人视为冷菜珍宝,使用麦芽醋、盐和香料腌制珍珠洋葱,常与火腿、面包片、奶酪搭配食用。很多亚洲人难以接受其灼烧口腔黏膜的酸度。

豌豆酱是炸鱼薯条和烤羊腿的传统配酱之一。其是将风干粗粒豌豆在小苏打水中浸泡一晚,再加入盐与胡椒熬制成豆泥。

半个多世纪里,英国依靠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便捷性,占有了世界贸易中近一半以上的肉类,这些肉类很大一部分来自罐头,它们悄然出现在工人们的餐桌上。涂着人造黄油的面包、一罐鱼或肉罐头、一罐浓缩牛奶便是19世纪普通英国工人的便捷晚餐样本。

英国超市的意面沙拉碗、中国风味炒饭等即时餐食的酱料口味古怪,很多外国人无法接受。

英国超市的即时鸡肝酱、鸭肝酱,各类猪肝酱等腥味令很多留学生难以接受。

致命一击

罐头对英式料理的打击主要集中在工人阶级、中产家庭,贵族依旧可以享用佣人们烹调的料理。研究英国饮食的学者普遍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才是真正彻底改变英国饮食习惯的原因。1939年9月,英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初期,德国便发现英国的食物重度依赖海外供给。于是,德军潜艇专门驻守在英国港口,击沉往来运输物资的货船,直接扼住英国的食物要道。英国食物的进口量骤然下降到战争前的10%,全国进入食物紧缺状态。

1940年1月,丘吉尔宣布全国实行食物配给制。配给制起初只有黄油、火腿、糖限额,但随着德国的封锁不断加剧,能运入英国的海外物资越来越少。而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土地基本荒废,本土农业生产跟不上消耗,肉蛋奶、果酱、糖浆等食物也陆续加入限制清单。这时候土豆、胡萝卜等产量高的食物成为“刨地运动”的主角,被大量种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艰难条件下,专业厨师只能用腌制、炖煮等方法,很难做出美味食物。虽然能量供给尚可,但传统英式料理的烹饪方法逐渐被遗忘在历史中。配给制给本就脆弱的英式料理致命一击。

1942年英国给成年人每周定量配给的糖、茶、人造黄油、猪油、鸡蛋、培根和奶酪

恶魔羊腰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早餐,如今是午餐或晚餐前菜,由羊腰在醋、芥末、伍斯特酱、黄油、辣椒粉、盐和黑胡椒组成的酱汁中煎炸而成。

1953年,长达13年的战时配给制度终于结束。但随着冰箱、烤箱、微波炉等设备的普及,英国人再次搭上追求半成品与速食的快车,外加法国菜、意大利菜、亚洲菜系等纷纷席卷英国餐饮市场,并站稳脚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菜谱终难重见天日。

Pot Noodle是英国最常见的方便面品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口味,有些令人难以下咽。

英国的东亚风味连锁餐厅推出巧克力和海盐焦糖两种口味包子,让中国留学生心生意大利人看到菠萝比萨的拒绝之感。

盐醋味薯片是英国热门薯片口味,但很多留学生难以接受其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住过英国公寓的同学都知道,英国的炉灶没有明火,也不是我们常见的电磁炉,而是实心板炉灶,升温与降温过程极慢,根本无法实现爆炒、爆香等烹饪方式;而且英国厨房的烟雾报警器极其敏感,煎鸡蛋、培根或浴室飘来的水汽都可能令其响个不停。料理达人遇上英国炉灶也会有浑身解数难以施展的无奈。

英国的生姜口味希腊酸奶中有鲜姜粒,口味令人震惊。

英国学生公寓中的实心板炉灶升温与降温很慢,对烹饪挑战很大。

本文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2024年第11期

2025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