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文让你了解SOE|SOE到底有着怎样的“个性化”

如今,为了打造出自家的品牌特色,不少咖啡店都会推出个性化风味的SOE咖啡豆供客人选择。当我们确认咖啡要由拼配更换成SOE时,总是需要额外加收几元的差价,这是为什么呢?

SOE是“Single Original Espresso”的缩写,从字面上理解,即单品浓缩咖啡,显然是为了区别于意式拼配浓缩咖啡(House Blend Espresso)。

在意式咖啡刚开始流行的年代,世界各地的咖啡门店都是使用单品豆的,比如摩卡咖啡、巴西咖啡。由于是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大家不会过多地强调或说明。随着咖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各大产地的咖啡豆容易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产量、品质以及味道都有可能变得不稳定。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在萃取上带来风险,有商家开始将不同产地的咖啡豆拼合而成,让它们相互弥补。

与此同时,生产商还会通过深烘焙来消除那些让人不怎么愉悦的口感和酸质,通过深烘也能掩盖它的缺陷,稳定咖啡味道的同时,还能萃取出丰盈的咖啡油脂。如此一来,即使个别产地的批次质量较低,又或者来年某个种植区域失收导致产量减少,也可以通过调整拼配的配方来“拯救”。

所以,在精品咖啡浪潮来临之前,用于制作浓缩咖啡的原材料一般都是2个或以上产地的咖啡豆拼合而成的,不会过多讲究咖啡产地与批次。至于味道嘛,由于采用了“黑黢黢”的深烘,也就基本定格在焦糖、黑巧、坚果、奶油、可可等浓郁醇厚的口感上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行业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让许多产地的咖啡豆品质得到提升,大家开始强调“精品咖啡”的概念。烘焙师也意识到每个产地的咖啡豆都会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于是有意识的将一些豆子的烘焙度不断调浅,来凸显其地域性特色,同时也“挖掘”出了更多的花果风味。

起初,单一产地的咖啡豆只会应用在手冲、虹吸、法压壶等滴滤/浸泡的冲煮方式上。直到2007年,为了能在赛场中大放异彩,WBC世界咖啡师大赛选手James Hoffmann将单品豆制作成了意式浓缩,并借此获得了该届的桂冠。就这样,SOE便随着精品咖啡的浪潮逐渐流行开来。

不难发现,主张单一产地的SOE往往会采用烘焙度更浅的果酸豆子,目的就是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苦咖啡,丰富而轻盈的香气与口感特点。比如埃塞豆的柑橘柠檬调、哥斯达黎加的葡萄干蜜感、肯尼亚的番茄莓果韵等。越高的辨识度让消费者更能轻易记住SOE的特点,但从成本上来看,品质更高的单品豆自然也价高一些,那么额外加钱也是理所应当了。

前街认为SOE的初衷是突出豆子自身的优势,彰显浓缩咖啡的”个性化”,与拼配咖啡豆相比,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想表达的到底是浓郁平衡又实惠的可可调咖啡,还是对精致风味有着更高要求的花果型咖啡。

如今,SOE无疑已经成为主流,不少咖啡店也紧跟新潮趋势,将溯源信息更细致的单品豆引入到意式的范畴,希望打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味。但其中,不免有些单品浓缩不孚众望,虽然打着“SOE”的旗号,却没能发挥咖啡风味的独到之处。

正如前街上文提到,SOE以高辨识度的咖啡风味作为主要卖点,所以一杯SOE咖啡是否好喝,除了高品质咖啡豆这一先决条件,同样也非常考验烘焙师和咖啡师的“诠释”能力。

制作SOE的咖啡豆若烘焙度太深,做出来的浓缩容易出现苦涩味,香气物质无法体现;烘焙度太浅,一来醇厚物质难以施展,再者对于萃取的要求更高,一旦没有把控好研磨、温度、比例等参数,浓缩容易变得酸涩或寡淡,制作成美式、拿铁就更没“咖啡味”了。

因此,若在烘焙和萃取上发挥不当,就算选用了品质再高的贵价豆子,那再怎么强调它的“单一性”,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