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股作为判定市场热度的信号之一,历来受到投资者关注。据证券时报报道,上周,机构关注度最高的是东鹏饮料。
或许身处一二线城市的你,并没有尝试过该品牌的饮料。但在如今中国的饮料市场竞争格局中,这个曾被外界称为“山寨红牛”的东鹏饮料,已经和“前辈”农夫山泉站在了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股。
不过,二者的近期股价走势却截然不同,农夫山泉近期持续走低,股价创两年来新低,而东鹏饮料股价冲至历史高位,市值站稳900亿元。
这或许与东鹏饮料“炸裂”的业绩有关。7月11日,东鹏饮料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在16亿元至17.3亿元,同比增幅为44.39%至56.12%,其中第二季业绩超预期。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渠道运营能力,并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01
低价大单品
依靠东鹏特饮大单品崛起的东鹏饮料,营收再次取得突破,直逼当年被指“山寨”的模仿对象——功能饮料巨头红牛。
4月15日,东鹏饮料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东鹏特饮依然贡献着绝大部分营收和净利润,其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36亿元,同比增长32.42%;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41.6%,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25元(含税)。
其中,在公司产品渠道多元化战略指引下,电解质水、无糖茶等其他饮料收入占比由上年的3.76%提升至8.13%。特别是补水啦电解质水,已被东鹏饮料视作其第二拳头产品,寄希望于成为企业下一个大单品,2023年补水啦及东鹏大咖合计收入占比5.11%。
不过无论从销售体量、还是利润率上,企业绝对意义上的大单品东鹏特饮依然强势,2023年实现销售103.36亿元,同比增长26.48%,收入占比达到91.87%。
据观察者网报道,截至目前,东鹏饮料已在广东、安徽、湖南、广西、重庆、天津等地建立了辐射全国市场的十大生产基地。2023年产能已经超过 335 万吨。随着新建生产基地落地投产,产能逐步释放,公司快速增长的销售需求得到满足。覆盖全国的生产基地,有效降低了产品运输成本,供货效率大幅提升,为全国化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正因此,东鹏饮料近年来在除了广东核心区域以外市场增长迅速,2023年华中、华东、西南、华北等非核心区域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2.84%、48.41%、64.71%、64.83%。
另一方面,行业普遍认为,东鹏特饮的销量增长主要依赖借红牛“内讧”之际,抢占其客户群体。
从产品来看,东鹏和红牛的主要成分相似,相似程度达到90%,东鹏的崛起主要依靠“低价”策略。如红牛250ml的售价为6元,而同等规格的东鹏售价仅为3元,是红牛价格的一半,活动期间甚至低至2.5元;500ml规格的产品,东鹏在红牛一半价格的基础上还便宜1元钱。
这也是造成东鹏饮料销量猛冲,而销售额始终不及红牛的根本原因。
在2023尼尔森中国市场饮料单品排名中,东鹏特饮销售量占比提升至43.02%,排名第一,早已超越红牛;而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0.94%,排名仍为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在外界看来,尽管东鹏饮料近年来接连布局多元化,努力培养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仍未摆脱营收结构过于单一的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东鹏特饮外,企业其他饮品总营收不到10亿元,且毛利率明显远低于行业均值,表明东鹏在多元化产品方面还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存在依赖大单品的风险。一旦特饮市场出现波动或竞争加剧,公司的整体业绩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02
二股东多次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君正投资是东鹏饮料IPO前唯一的外部大股东。2017年,君正投资以2.98亿元取得了东鹏饮料8.5%的股权,同年又以5250万元价格从东鹏饮料实际控制人林木勤处受让了公司1.5%股权,君正投资又花费571.43万元认购东鹏饮料100万新增股本。至此,君正投资持有东鹏饮料股份的比例达到10%。
2021年5月,东鹏饮料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经过一年锁定期,2022年5月,君正投资开始减持套现。有媒体统计,君正投资在2022年5月、2022年9月和2023年1月,三度抛出减持计划,前两次拟减持股份均不超过东鹏饮料总股本的3%,第三次则不超过总股本6%。
不过,这三次减持都未能完全实施。其中,第一次减持在减持期满后没有实施,第二次减持了141.1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528%,套现2.5亿元;第三次减持了375.48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9387%,套现6.79亿元。
2024年1月,这家十年蝉联“内蒙首富”的投资公司因自身资金需求,第四次抛出减持计划。根据东鹏饮料发布的公告,君正投资计划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合计不超过120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此时君正投资的持股比例已经下降至7.7085%。
根据东鹏饮料5月28日发布的减持结果公告,君正投资的持股比例由7.7085%下降至5%,若按照期间东鹏饮料股价加权平均值计算,君正投资的第四次减持套现约19亿元。换而言之,从2022年9月第二次减持到2024年1月的第四次减持,君正投资合计套现金额达到28.29亿元。
君正投资的减持还在继续。2024年7月3日,东鹏饮料发布公告称,君正投资又以资金需求为由,计划在今年7月25日至10月24日期间减持1200万股,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
03
能量饮料增速放缓,第二曲线尚未成型
近3年,东鹏饮料营收、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30%。2024年一季度,东鹏饮料实现了营业收入34.82亿元,同比增长39.80%。归母净利润达到6.64亿元,同比增长33.51%。
尽管业绩一度亮眼,东鹏饮料在业务拓展和竞争压力下也面临着一些隐忧。财报显示,2023年,东鹏特饮独自扛起了公司91.87%的营收。虽相比2021年、2022年的94.66%、96.24%有所下降,但整体占比依然高企。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里,能量饮料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饮料逐渐趋于饱和,新品牌和产品涌入导致市场增速放缓。尼尔森IQ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4.8%,销售量同比下降2.3%。
此外,东鹏饮料对单一地区的依赖程度也较高,广东区域收入占比超过三成(广东区域包括广东、海南)。广东区域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4%,营收占比为33.44%。
东鹏饮料的北上之路同样不轻松。放眼北方市场,除红牛外,战马、体质能量等实力同样不俗,且不断有跨界者涌入,赛道日益拥挤。仅以2023年为例,元气森林推出维生素能量饮料、旺旺推出会嗨营养素饮料……
万联证券、西南证券等券商也在东鹏饮料研报将“全国化不及预期”列入首要风险提示之一。
与此同时,东鹏饮料推进全国化、多元化战略带来的销售费用大幅增长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近年来,东鹏饮料也致力于摆脱单一的品牌符号。2023年3月,东鹏饮料实控人、董事长林木勤公开表示:“未来三年,东鹏必须培育发展出第二增长曲线。我们不能有躺平的心态。”
比如咖啡软饮市场,推出东鹏大咖产品。原副总裁、董秘刘丽华曾公开表示将“东鹏大咖”产品作为2023年“第二曲线”。
东鹏饮料选择东鹏大咖作为第二曲线的理由很充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国内咖啡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量级。
但据欧睿国际数据,在所有软饮细分赛道中,咖啡的集中度排名前二,CR3为64.4%,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雀巢、康师傅、味全、汇源和统一,无一不在渠道上相比东鹏饮料更有优势。格局固化、巨头林立,东鹏饮料想要快速分羹不容易。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中国财富网、观察者网、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