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炸糕辛

本报记者 张楠

一团绵软如泥的江米面被辛振江轻轻握在掌心,手指飞速开合揉转,不过四五秒的工夫,乒乓球大小的豆馅已被均匀塞入面团。白胖的夹馅面饼“啪”地跳进200℃油锅,浮浮沉沉,打个滚,金黄酥脆的炸糕出锅了。

“新出锅的炸糕!”随着一声吆喝,前门鲜鱼口街的“炸糕辛”小吃窗口开始了一天的营业。

炸糕是我国北方传统特色小吃。民国时期,河北人辛俊元揣着家传炸糕手艺,来到京城沿街叫卖。外面金黄酥脆、内里香甜软糯的炸糕赢得了食客的喜爱,“炸糕辛”的名头渐渐在京城打响。但随着战乱四起、百业凋零,辛俊元被迫返乡。

20世纪90年代初,年仅21岁的辛家后人辛振江带着“炸糕辛”的手艺再闯北京。永定门外沙子口地区人流量大、小吃摊聚集。辛振江租了个铁皮棚子,开起夫妻店。摊子早中晚营业,只卖一样吃食——炸糕。

卖炸糕,赚的是辛苦钱。

凌晨四点半,辛振江两口子准时起床,烧火、起锅。为了赶第一波早餐客流,他必须在早晨6点半前,端出一大锅刚刚炸好的热乎炸糕。“炸糕这些小吃,自古就叫‘碰头儿食’。老百姓出门碰上了,就买一个吃上几口。想要跟更多顾客‘碰头儿’,就得起早贪黑。”

饭点儿过后,辛振江又忙着磨面、炒馅,为下一波客流做准备。遇上周末客流量大,忙到半夜12点都是常事。

2011年,前门鲜鱼口美食街开街迎客,辛振江的“炸糕辛”和便宜坊烤鸭、天兴居炒肝、锦芳小吃等老字号成为首批入驻美食。

辛振江常说,炸糕虽是小吃,但道道工序都有讲究,想要做好,唯有老老实实精进手艺。

制作炸糕的江米,必须选颗粒饱满的长粒江米。江米泡到用手能碾碎的程度,才能进行磨制。磨成稀软的米糊沥水后,就进入关键的发酵阶段。“春夏秋冬,根据气候温度不同,江米面发酵的时间也不相同。七八月,三天发酵;春秋季,一周;到了冬天,发酵时间有时长达10天甚至两周。”辛振江说,发酵不充分会导致炸糕不够酥脆、粘牙,放一会还容易“塌”。发酵好的江米面,味道发酸,在包馅前必须加入碱面来进行酸碱中和。但发酵时间和碱面添加量并无定律,只能依靠炸糕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手底下的准头。“我们家做炸糕有个绝活,放上半天,造型还是鼓鼓的,不会塌陷。”辛振江说。

炸糕香甜,豆馅的口味是点睛之笔。几十年来,辛振江坚持选用出沙率高的精品红小豆和高品质红糖。将红糖炒出焦香后,再混入磨好的红豆沙,人工炒制40分钟才能出锅。“炒一锅豆馅,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所有工序全要手工完成。街面上做炸糕的小吃摊不多,为什么啊?费事,费人工!”

几十年来艰苦创业,“炸糕辛”靠着传家手艺在京城小吃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今年“五一”假期,鲜鱼口美食街上那一口炸糕锅里,一天就能卖出1000多个“满口脆”的炸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