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吃完这碗腾冲饵丝,谁不说一句“绝了!”

作为一个腾冲人

对于家乡的味道

腾冲饵丝

自是再熟悉不过

或炒或煮或烤

总是能吃出不一般的味道

在舌尖上、在乡愁里绵延!

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

腾冲“大救驾”美名由来已久。相传,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往滇西,至腾冲时,几次断炊,危及性命,到“雷打田”(今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胡家湾)一户农家时,主人把家里的饵块、火腿、鸡蛋、青菜混合炒成一盘饵块。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炒饵块便被称为“大救驾”。

如今,“大救驾”随着时代变迁,褪去神秘“外衣”,摇身一变成了云南人的家常菜。热情的腾冲人将优质大米做成的饵块切成菱形薄片,泡水增加饵块的软糯口感,控干水分,加肉、鸡蛋、西红柿、青菜和干辣椒爆炒出锅,配上云南人酸辣爽口的“青龙过海汤”,就是一道招待远方客人标志性的腾冲特色菜。

一缕魂牵梦萦的乡愁

相较于美名远扬的“大救驾”,它的“孪生姊妹”——“腾冲饵丝”的名声虽不如其响亮,但却寄托了无数离乡在外腾冲人的乡愁。

清晨,腾冲人都会在一碗热气腾腾的饵丝中开启一天。把饵丝放到沸水中上下“打几个滚”捞出,配上白菜和熬制一夜的高汤,加上肉末、酥肉,就是腾冲人不可抵挡的家乡味道。经过改良,饵丝品种逐渐从清汤饵丝发展到各式加“帽子”的饵丝、酸汤饵丝、豆花饵丝、卤水饵丝等多种品种,价格也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在腾冲,经常会看到几家老字号店铺外,食客排着长队等待吃一碗饵丝的场景。对于腾冲人而言,饵丝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仪式感。逢年过节腾冲人都要煮上一碗饵丝。可以说,饵丝已经刻上腾冲人深深的情感烙印。

一个历久弥新的品牌

提到饵丝、饵块,绕不开的是“饵丝之乡”——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胡家湾。自明朝洪武年间,部分胡家湾先民从湖南长沙及中原各地迁居到腾冲以后,采用面条制作的精华理念,结合腾冲本地得天独厚的优质米浆,创造发明了饵丝、饵块。

近年来,胡家湾饵丝融入了“党建+”元素,助力饵丝产业发展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持续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的党建引领作用和饵丝专业合作社的主体运营作用,采用“党建+”模式,以建设“电商物流园、豆腐加工园、饵丝加工园、优质饵丝稻种植园、有机蔬菜园”5园为支撑,建设“产城朝阳”。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5000余亩优质饵丝稻种植园,打造400余亩优质饵丝稻种植样板区,带动周边种植优质饵丝稻2万余亩,严把优质饵丝稻原材料关。以村集体入股、社区“两委”增资扩股等方式,将胡韦刘饵丝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由村党组织领办,完成合作社重整,做大做强饵丝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

一本勾勒幸福的致富经

“千村舂碓声,万户粑粑香”是胡家湾古往今来生产饵丝的繁荣写照,胡家湾人世世代代都与饵丝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时间跨越百年,朝阳饵丝在发展中逐步改变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持续擦亮传统饵丝产业的金字招牌,村民依靠饵丝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朝阳社区有饵丝加工户72户,参与生产农户152户,年加工原料1.2万吨,生产饵丝1.8万吨,饵丝产值达1.08亿元,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余人。在合作社重组后,朝阳社区结合腾冲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和优势,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饵丝加工户”模式,与企业签订饵丝米线订单配送合作协议,目前总销售额达152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

如今,在巩固传统线下销售的同时,朝阳社区依托朝阳电商物流园,正积极探索线上销售等新渠道。

来源:腾冲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