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元宵吃的不仅是团圆,还有记忆中家的味道

原标题:元宵吃的不仅是团圆,还有记忆中家的味道

小时候以为元宵节都是吃元宵的,后来才知道: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

一直以为元宵和汤圆一样,都是圆的,糯米的,有馅料的。后来才知道:元宵是摇的,汤圆是包的。

作为北方人,从小元宵节就是吃元宵:煮元宵和炸元宵两种。怎么做都好吃,就是做之前的准备工作太累人。

01

记得小时候寒假春节前后都得去推碾子。高粱,糯米各半个口袋,用石碾子磨成面。

家里没有毛驴,我就成了推碾子的主力。一圈一圈地转,高粱,糯米皮被碾开,再一圈一圈的压成面。

面的香味儿闻起来很浓郁,但为了这些面,会用大半天的时间推碾子。

看着一旁穿着新衣服跳皮筋的同学,我却只能充当劳力推碾子。

回到家,奶奶会用这些面摇元宵。由于家里人多,亲戚也多。奶奶会用两天的时间摇元宵,我也在一旁成为了小帮手。

摇元宵的步骤要先捣馅料,家里通常用到的馅料是红豆。先把红豆洗净放到大锅里煮开,然后一遍一遍地搅动,直到豆子完全熟透。皮烂了煮出豆沙,再放凉,用漏勺把红豆皮捞出放置一边。再用干净的纱布装上红豆泥挤压出多余的水分。

剩下的豆沙软软糯糯的,再往豆沙里兑上红糖,根据家人的喜好添减用量。

为了照顾家人的口味,奶奶通常会做三种馅,一种豆沙馅,一种是豆沙里面加上花生碎,还有一种是豆沙里加入橘子皮丁。

再把馅料搅匀,揉成一个一个大小均匀的圆球。

馅料调好了,下一步就是摇元宵了。

02

奶奶用的工具是簸箕,把糯米面放在簸箕里,红豆沙球放到漏勺里,快速地过一下水,然后放到簸箕里。不停的摇晃豆沙球,让它均匀的沾上糯米面。

然后再把沾上糯米面的豆沙球放到水里过一下,继续放到糯米面里摇,一次次重复三四次。

一个圆滚滚的白色元宵就做好了。为了区分馅料,奶奶会把不同的馅料分装在不同的盆子里。

摇完糯米面的再摇高粱面的。做法是一样的,区别是:高粱面的元宵皮偏红,而糯米面的是白色的。

两种口感不一样,糯米面的甜,高粱面的粗糙一些。

元宵吃起来好吃,但做起来可是力气活。

就说摇元宵这一个环节,不停的摇摆簸箕,既要让豆沙球均匀的沾上糯米面。又不能把豆沙球甩出去,用力要均匀平缓。

这样一小时下来,胳膊酸脖子疼得很。

虽然做的时候辛苦一点,但吃的时候是很有成就感的。

记得那个时候吃元宵是不数数的,一碗一碗地吃。即使没有别的菜,大碗吃元宵也是很过瘾的。

当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讲究搭配,营养均衡,元宵也不能贪嘴,吃几个解解馋就行了。

03

小时候超爱吃炸元宵,炸元宵之前还要用筷子给元宵扎个洞,免得下油锅炸制的时候溅出油点。

炸好以后金灿灿的,皮脆馅软,一不留神就吃多了。

那时候吃元宵大碗大碗地吃。吃了煮的吃炸的,结果吃多了,肚子疼不消化,爷爷找了村里的大夫给我吃了消食药才舒服。

害得我好几年不敢吃元宵。

那时候,吃元宵意味着过年的结束,过完元宵节就要开学了。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吃元宵的画面一直印在脑子里。

我想那就是阖家团圆吧,也是普通人朴实简单的幸福。

长大以后才知道,元宵节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汤圆。

原来汤圆是用面皮包的馅料,跟包包子差不多。

糯米粉用热水和成面团,加入豆沙馅或是紫薯馅,把糯米面团分成小份,压成小饼包入豆沙馅,揉成团子。

吃起来也是一样的美味。

04

长大以后的我们很少见到石碾子,吃元宵或是汤圆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工序。

甚至很少在家里亲手做,而是直接去市场买到现成的。

水开了,煮上几袋就成了。一顿饭就可以吃上好几种馅料的。

味道依旧香甜就是少了自己的参与,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身边的人也在不停变化,爷爷奶奶不在了,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

现在的我们不会一碗一碗地吃了,只会为了应景吃几个尝尝。

很多人都感叹长大以后年味淡了,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吵着闹着盼着过大年的我们长大了。

我们有了成年人的烦恼和压力,再也没有儿时简单的快乐了。

今天,你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呢?陪在你身边的又是谁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