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潮汕人灵魂安居的地方
“潮汕人,尚食粿。”
在潮汕地区的美食版图里
有一类小吃已有五百年历史
▼
粿
[guǒ]
它品种繁多,美味爽口
走进潮汕人家中,融入四季时节里
“粿是什么?”
在潮汕
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
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为“粿”
潮汕祖先从中原一直南迁到粤东
北方祭祖的习俗是用面食当果品
但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
这就是“粿”的来历
时节做时粿
潮汕粿品,其源也长,其应时而生,
奉与神灵共享,各带乡俗乡味。
潮汕平原地远中原,
坐落于南涯而倚海畔,故气象易迁。
气象之迁妨农务海务,
古人乃依时律探知气象,故有“时节”。
气象之迁亦衍恶疾,古人则以五谷兼百草,
精制成粿,是谓“时粿”。
逢节必有粿
做粿源于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在潮汕,逢节必有粿。
每逢时年八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着做粿,以祭祀供奉祖先神灵。阿嬷们坚持用农历、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方式记日子,也称“做节”。
粿不仅是精致小吃,更是潮汕人精神上的寄托。
看似简单的粿,其做工却十分复杂,手艺老道的阿嬷搓揉面团时总会说:“拜神要诚心。”
潮汕人的诚心,都融进这些米制品里了。
粿,往往寄予好意头
潮汕人在饥荒战乱、主食匮乏的年代发明了众多食材朴素又做工精致的粿品。不同时节,要应季的在地食材,做形状、口味、寓意都不同的粿。
1、红桃粿
过节最常用到的粿,当属红桃粿,潮汕人也叫红粿。
形似扁平的红桃,象征着长久、如意、长寿。
用红曲米拌进粘米做的面团,先做出粉嫩色的粿皮。包裹上炒好的糯米饭,配上板栗、虾米、猪肉、花生、香菇等,再以精美的木雕模具定型,轻轻拍出来,色香味俱全的红桃粿就完成了。
传统做粿的模具
食法:略微用油煎香,再淋上一点卤水,锦上添花!
2、鼠壳粿
潮汕人会在除夕吃鼠壳粿,寓意健康。
黑漆漆的表皮来源于一种中草药,鼠曲草。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
人民忍饥挨饿,吃野菜时发现了“鼠壳草”。
发现它不仅香味浓郁,还能清热解毒。
田野间采来的鼠壳草晒几天,熬成汤汁,加入薯粉制成粿皮,包上香甜的豆沙馅或芋泥馅,将做好的鼠壳粿垫在芭蕉叶上蒸,糯米皮就不会互相粘住。
刚出锅的“鼠壳粿”柔软香甜,散发着鼠曲草和竹叶的清香,极具浓郁的澄海地方特色。
食法:可蒸也可以煎,煎出来外皮香脆,内里清甜。
3、栀粿
栀粿也叫“栀粽”,“粽”跟“壮”同音,吃“栀粿”亦称“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
端午时节有吃栀粿的习俗。栀子花开之后,它会结成一个黄色的小果实,潮汕人把这个小果实捣碎之后,加入浓茶水与糯米浆(粿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炉蒸熟,便成棕黄色晶莹润滑的香喷喷栀粿。
姿娘们喜用纱线牵拉切割成一小片一片,盛放于白瓷盘中,用白砂糖蘸着吃,吃起来苦香,甜润爽口、凉喉解渴,还能助消化增食欲。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喜爱。
食法:纱线拉割成薄片,粘上白砂糖,甜润可口。
4、鲎(hòu)粿
“鲎”是什么?长什么样?
“既不是乌龟,又不是鳖,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它的血液呈蓝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铜离子。”
因鲎生活在浅海区,难逃潮人的“魔爪”。
传说在明清时期,在潮阳一户人家的的媳妇,因家姑(婆婆)年迈无牙,且肠胃不适,贴心的媳妇便尝试以民间用鲎肉腌制的鲎酱,并配以米浆、香菇、鲜虾等,炊熟后供家姑佐餐。家姑每次趁热食用后甚是舒服。
这软柔细滑的粿品,因其美味易消化、且祛风,后来便成为老年人佐餐之物。在潮汕话中,“鲎”与“孝”同音,故鲎粿也在孝道文化中广为流传。
自鲎被列为国家二级海洋保护生物,后来便改用花蟹等近海软体动物代替,配以鲜虾、鲜肉碎、鹧鸪蛋...
食法:吃的时候用筷子拨开,淋上酱汁,香气四溢!
传承500年“粿”文化
潮汕的粿数不胜数
逢年过节,这些争奇斗香的粿
基本出自“姿娘”之手
时代终究是在向前发展的,现在的我们不敢奢求像以前一样去做粿。小小一个粿,凝结着潮人先辈的聪慧与虔诚的寄望,不仅是潮汕精细饮食文化的一个体现,亦是潮汕文化繁衍发展的一个缩影!
愿后人传承粿品精工技艺
让传统的潮味道飘得更远
独自在外生活
很难吃到潮汕正宗的粿
难免想念千里之外那份粿
何不来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浓郁的粿条
抚慰你的相思 填满你的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