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白酒勾兑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原标题:新型白酒勾兑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新型白酒勾兑技术起源于四川。

据赖高淮先生编著的《新型白酒勾调技术与生产工艺》一书记载:1967年,四川泸州地区生产销售了第一批调配酒(新型白酒),使用内江地区的糖蜜酒精,加固态发酵大曲酒的黄水二次酒尾丢糟,再加少许老窖泥混合均匀,让其发酵15~30天,然后取清液用土法蒸馏,取酒精含量为64%的馏液,再加酸加脂调整香和味稀释到所需要的酒精度制成的。这是勾兑技术的第一次成功运用,这一方法被四川省其他地方的一些小厂接受和运用,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玉泉酒厂也开始运用这种方法。

20世纪80年代,勾兑技术初步形成,开始时生产厂家对此技术是保密的,一个厂只有一两个人掌握这种技术,而且只会做,讲不出道理。到了1979年,勾兑技术得到四川省糖酒公司(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领导的重视,实验性地举办了一期以四川名酒厂勾兑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勾兑技术培训班,获得成功,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技术变成了可以批量复制的现代工业技术

从此,勾兑技术公开化,得到了白酒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并不断提高。这一时期运用勾兑技术生产新型白酒的酒厂有很多,很多酒厂的新型白酒年销量在万吨以上,有的达到了10万吨。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生产出来的酒品质不太好,有后味苦、香味不协调、味不正、上头、口干等缺陷,一般被认为是低档酒。

20世纪90年代,在勾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调配技术,突破了不准添加非发酵物质、不准用不同香型酒进行勾兑(包括组合和调味)的禁区。调配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调配酒(新型白酒)质量越来越好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白酒调配技术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开始出现勾兑酒大肆冒充纯粮固态酒销售的情况,主要是卖给名酒厂。四川这种调配散酒大量销往省外,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0~100万吨的调配散酒运往四川省外和省内各名酒厂。起源于四川的新型白酒勃然兴起,对中国白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