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舌尖3》崩掉,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原标题:《舌尖3》崩掉,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大年初四,让观众们苦等了三年多的“超豪华下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隆重上线,恰好这一天也是民间接灶神的日子,每一位灵魂吃货都吸溜着口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一睹为快。

现在它收官了,然后大家都知道,《舌尖3》是真崩了……

豆瓣评分4.4。

第一集的主题是“器”,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主推天价铁锅,推完铁锅推砧板。

第三集就厉害了,开始教大家做口红。神秘的中药口红,被网友扒皮原材料来自网络三无卖家。

当然,自媒体这种新兴事物,也没被与时俱进的节目组放过,比如,煲汤姐姐的马云店自媒体。

不管怎样,我们来看一下主角美食,究竟拍成什么样了呢?

美食方面,硬菜是炒鸡蛋,现场教你棚拍做菜。

煎饼果子麻辣烫被拍得“两块钱我都不想给”。

还有噱头十足的祭拜泡菜坛神。

更别提起那些漏洞百出的常识性错误了——

钵钵鸡、麻辣烫、冷锅串串集体分不清

河南的胡辣汤跑去杭州拍

天津的红姐煎饼加了火腿肠引起了民愤

……

好了好了,一行老泪,说不下去。

看来看去,《舌尖3》就像一颗涂满人造色素的红糖,不治愈还让人反胃。

我不禁怀念起能把人看得热泪盈眶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

同样的IP,为什么前两季,就有如此喷薄的豆瓣分数?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执行总编导任长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食物只是切入口,人才是核心。”

这句话的镜头语言,在第一季的《舌尖》随处可见。

《自然的馈赠》中,镜头记录下来了,远洋船长林红旗捕鱼没有收获时内心的压力,采松茸的卓玛没有采摘到上好的松茸而面露焦虑的脸。

没有这些记录,我们无法得知,这是卓玛和妈妈在夏天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出门,走11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挖得这美味又珍贵的松茸,而这两个月的辛苦只能挣5000元。

我们能看到辛苦挖藕人裹满淤泥的小腿和手臂。

能看到年轻姑娘小心翼翼采摘松茸。

摄影师白波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包饺子,自豪地说妈妈做的焖面最好吃。

此时的食物不单单只是食物,而是食物背后,人情故事皆文章。

有些故事,我至今念念不忘。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我仍然能记住卖黄馍馍的老黄,他憨厚老实,天天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去县城卖他亲手制作的还冒着热气的黄馍馍。

只要想起老黄,耳旁仿佛又传来他高亢嘹亮的叫卖声,语气间满满都是骄傲。

馍馍生意好,老黄脸上的笑容从未停过,在热闹的集市上,他热情的不急不躁的卖着馍馍,你能从他身上看到,平凡人身上的可爱与对生活的满足。

虽然观众没有吃过老黄做的散发独特香气的黄馍馍,但馍馍的那份带着幸福的香甜,人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在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我对郑祥兴虾酱厂郭奶奶的故事印象尤为深刻。

这个传承了四代人的百年老店虾酱厂位于香港的大奥,76岁的老人郭少芬还在坚持做着虾酱与虾膏。

20岁嫁给丈夫,俩人一起相濡以沫做了50多年虾酱,直到2011年丈夫因意外摔倒去世....

郭奶奶看着逝去丈夫的遗照,在镜头前回忆起,那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夕阳就这样照在已经废弃的虾膏木桶上,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滑过郭少芬的皮肤。

虽然故事只有短短几分钟,意犹未尽时它便已经结束,可它已足够拨动你的心,让你被感动被温暖到流泪。

《舌尖1》和《舌尖2》有什么?专业的解说、优美的音乐、质朴的画面,有真正的中国美食。

但它不止于此。

它会展示食物本身的种种魅力,也能展现食物背后寻找、创造、享用人的故事。

这就是人和食物合二为一的力量,给天然的食物增添了色香味,也加强了厚重感,让观众看到“吃”之外的更为广阔的含义。

《舌尖3》团队号称是一支充满国际化的年轻队伍,摄影师和剪辑师都来自荷兰,总共两百人的团队在10个月里,跑了20多个省市区,拍摄了115处地点,400多种美食,采访人物300人。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些流于表面的煎饼果子、胡辣汤等食物。食物在《舌尖3》变得没有价值,就像摆拍用的道具。

而《舌尖1》,《舌尖2》,有一个陈晓卿,就足够。

也像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说的那般“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1991年底,已经是央视正式员工的陈晓卿,因为返乡路途遇到做保姆的安徽小姑娘,用一年时间,在县妇联帮助下,拍下了这些女孩的离散,变化,颠沛。

这部记录片叫做《远在北京的家》。

1994年,他去到广西龙脊,在与世隔绝没有网络的村落,记录龙脊小村孩子的念书,失学,欢笑眼泪,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龙脊》拍完,摄制组走的时候,村子1000多人出动,把他们送到村口,陈晓卿也哭了。

陈晓卿对记录片,内心有敬畏。就像他的老师刘效礼,告诉他的“一个国家没有记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陈晓卿在拍摄《舌尖1》,《舌尖2》时,

内心始终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在拍。

主创希望人们能通过食物看到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更能认识到中国今天是什么样子,

是如何趋于传统,

又是如何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道在一蔬一饭,更在蝼蚁。

于是,当我们在电视机前看到,蜂农为了采集上好蜂蜜,爬到40米高的树上时。

我们没看到的是,在40米高空的另一边,陈晓卿团队,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一旁进行拍摄。

陈晓卿和他的团队,从始至终没有教育,他们的镜头,和老黄、郭奶奶、卓玛等人一起去寻找、前行。

有粉丝跑去他微博底下留言,吐槽节目没办法看,他回复“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作品就是一个人本身,那些发心通过镜头传递给了观众,让我们感受到真诚。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作品被流传很不容易,被毁掉却十分轻松。

《舌尖3》带来的食物为什么那么不好吃,大概是因为,制造他们的人,已经失去了温度。

来源:365读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